忆市西早期的球类运动

                                             1952届校友  厉声教

我于1946年考进市西中学,从初一一直读到高三,1952年毕业。我小学是在新闸路工部局小学,解放后改称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该小学同市西一样,师资力量强,校舍好,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有一个小球场,供踢小橡皮球用的。我认为凡是踢小橡皮球出身,并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将来踢起足球来,基本功一定不会错,技术一定比较细腻。当时我在小学就特别喜欢踢球,1946年一到市西,就非常高兴地发现市西有一个很好的小型足球场。顾名思义就可知道,这是比小橡皮球场大一级,而比现在的大型足球场小一级的球场。

当时上海是全国足球最发达的城市,全国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大都集中在上海。不过中学这一级别,踢的基本上是小型足球。

第一流的足球队

市西的足球队当时在上海各中学当中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校队中有两位在上海很出名的球员,即1948届的薛沛然和张仁义。当年上海有两支全国闻名的一流足球队,即青白队和东华队。薛就是青白队队员,张则是东华队队员。1948年当时的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记得薛是代表海军队,张是代表陆军队参加的。薛的作风比较稳健,身体也较结实。相对来说,张稍瘦些,外表也较时尚,好像高班同他比较熟悉的同学都叫他“爱弟”。市西足球队还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守门员,可惜我忘了他的姓名。

上海各中学足球队中,当时除了市西以外,大概只有格致中学和徐汇中学比较突出。大约在1947年的一天,格致中学足球队在该校大批捧场同学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来到市西,以同市西足球队一决高下。那天球场四周停满了大量自行车,捧场和观看的同学把球场围个水泄不通,格致中学来的同学一点也不比市西的少,气氛非同一般。当时我只是初一或初二的小阿弟,碰到这种场面,兴奋异常。

格致中学校队中也有一位球星,名叫尚士其,这三个字可能不准确,但好像是这个发音。1948年当时的第七届全运会中,他好像也是代表海军队参加。那天比赛开始后,格致的攻势颇猛,好在市西的守门员比较老到,确保城门不失。可不久张仁义和尚士其在争抢球时发生碰撞,张就搂住尚的脖子摔起跤来。其他球员很快就上来把他们拉开,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冲进球场,一时秩序大乱,球赛被迫中止。过了一会,尚士其在大批格致同学的陪伴下,走过来说是要和张仁义握手言和。谁知,刚等张伸出手准备握手时,尚却突然给张一个耳光,并在格致同学的保护下立刻撤退。市西同学好像还比较克制,事态未进一步发展,这场想争夺老大地位的球赛,就这样以0:0不欢而散。

盛行的篮球运动

1948年薛和张等毕业离开市西后,市西的足球队似再无太大的起色,喜欢球类运动的同学们的兴趣,都转到篮球运动上。我也从此改为专打篮球,很少再踢足球。

解放前在上海,几乎每年都举行中学篮球联赛。每届联赛差不多都有三四十所中学参加,一般先分成几个小组举行预赛。每个小组大约有五六个队,各个队先在组内进行单循环赛,决出小组冠军,然后再由各个小组冠军进行复赛和决赛。比赛都是周末在陕西南路市体育馆进行。

第一代的市西篮球队在上海各中学当中,至少是中上水平,或处于第一流中稍差一点的水平。每次,我们都能获得小组冠军,但最后往往碰到最强的圣约翰中学或南洋模范中学而遭淘汰。

第一代篮球校队的主力,我只记得还是薛沛然和张仁义,好像还有一个叫黄库(仅同音)。每逢周末在市体育馆比赛时,我都会兴致勃勃地走到赛场(当时我住在不远的西摩路,即今陕西北路)为校队加油。到时,我们这些球迷小同学就自发地在看台上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拉拉队,提着嗓子使劲为校队助威。

当时我们拉拉队喊的助威词,同现在国内或在国外由中国人组成的拉拉队的助威词不同。现在拉拉队的喊词比较简单,一般都叫“中国队,加油!”或“ΧΧΧ加油!”而当时我们喊的是“市西好!市西妙!市西市西呱呱叫!”等等,甚至有更长和花哨的(不知是谁想出来的),如:“上山流水淅沥沥沥沥,下山落水哗啦啦啦啦,淅沥沥沥沥,哗啦啦啦啦,市西市西呱呱叫!”

第二代篮球校队(19491950年)的主力,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950届的杨昌基和陆志芳,还有厉以贤等。有时他们还带上第三代(1952届)的李豫泽、赵之城、袁世清和我上场跑跑龙套。当时校队还聘请了上海甲级篮球队(华联队)队员徐仲祀为教练,解放初徐好像还是中国大学生篮球队队员。当时我在第三代中,从身体发育和年龄来说,尚较弱小,直到高三时,我才同李豫泽成为第三代的主力。1951届的杨昌正和梁世伟(外号“大亨”)是介于二、三代之间的队员。

1951届的何业申(外号“泰山”),可能不少老同学还记得他。印象中他是广东人,个子虽矮,但很结实,短跑快。最有趣的是,他在打篮球时,有一个招牌假动作,即当他背后被对方一人紧逼时,他常把球在两腿中间一夹,同时举起双手作头顶背后传球姿势,常逗得背后那人随着假的传球方向而转身寻找,这时他就立刻运球突破,引起全场大笑。我打了那么多年和看了那么多篮球,这样有趣的场面还真未再见过。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有许多体育术语,现在都用中文表达,而当时我们都用英文表达。例如,“走步”叫“walking”,“两次运球”叫“double”,“出界”叫“outside”,“远投”叫“long shot”, “暂停”叫“time out”等等。

在教师当中,我记得体育老师马立达和数学老师严信一,有时也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他们都打得不错。

其他运动

排球运动当时在市西好像不太盛行,我对此也不太关心。印象中好像1951届的杨昌正是主力,1952届的万宝騑、于丰之和吴克平都是校队队员。

女同学的球类运动好像不很突出,也许是由于我没太注意,印象中比较突出的是赵校长的女儿、1951届的赵玲。在当时的女生中,她身材比较高挑,开朗活泼,垒球打得不错。我还依稀记得19461947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上,垒球掷远她得了第一名。好像上海的报纸上还公布过这次学生运动会的成绩。

市西的田径和体操运动,开展得也还可以。记得当时学校就备有跑步用的钉鞋以及体操运动的初步设施。马立达老师的体操水平就不错。我还记得体育老师张昌辉,好像是19471948年来市西的,印象中他有一定的鼓动和组织能力。

记得市西有一次校运动会上,有一项很有意思和别致的比赛项目,即50自行车比慢。要求比赛者骑上自行车,看谁最后到达终点,而且不准在中途设法让自行车长时间静止不动。按张昌辉老师的说法,有个别人可以设法让车静止不动,甚至坐在车上吃碗面,这次比赛不允许做这样动作。

毕业以后

1952年我从市西毕业以后,对母校的球类运动就不太了解。估计第四代篮球队主要由1954届的球员组成,因为他们当时就跟着我们第三代甚至上溯到第二代的球员一起打球。我在高三时,他们就邀我同他们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篮球队,取名“骏骥”(骏马和贤能之意)。我们还做了一套浅绿色的颇为讲究的球衣球裤。我读完大学一年级暑假回上海时,还一起在市西打球,甚至外出比赛。我还听说1953届的陈明仁曾是静安区学联篮球队队员,想来他应该是第四代的主力。

1952年李豫泽进了华东航空学院(在南京,后迁往西安改为西北工业大学),我进了南京大学,都成了校篮球队主力。当时第二代的陆志芳和杨昌基也都分别在华东航空学院和华东药学院,他们已都是南京高校中很出色的篮球队员。1953年李豫泽和我还都成了南京青年足球队队员,他还去上海参加了华东区的比赛(我因故未去)。1955年我还成了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并去上海参加了全国的足球比赛。1953年在南京大学第一届运动会上,我100短跑获第三名,800中跑获第四名,手榴弹掷远获第五名。

1956年我进了外交部,成了外交部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兼教练。以后1954届的曹兴裕也进了外交部,成为部篮球队的主力后卫。我以后又改打乒乓球,同1955届的谢志衡(退休前曾任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也都成为外交部乒乓球队队员。

我想,市西学子中一定有不少人,在各单位都是文体活动的骨干分子。他们比起智能条件大致相同的人来说,在思维、意志和反应等能力方面,应该是有优势的。这都得益于市西重视文体活动,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结果。

2006320